宋朝龙:《资本论》逻辑视域中的金融资本批判——兼评第二届“北马论坛”中的若干经济学观点

摘 要:金融资本是《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逻辑行程中的一个潜在的环节。希法亭和列宁把《资本论》潜含的金融资本理论发掘出来,并据此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金融资本积累包含着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两个方面,当生产性积累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通过加强非生产性积累来解决危机,结果饮鸩止渴,不但解决不了危机,反而使危机越来越严重,这就是金融资本自身中的悖论逻辑。当代金融资本推动了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也造成了寄生阶层的膨胀、中产阶级的衰落、新民粹主义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逆转。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表现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危机,皆是金融资本内在矛盾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否定资本的是资本自身,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否定金融资本的是金融资本自身。

关键词:《资本论》;逻辑视域;金融资本;批判

 
 

一、《资本论》的逻辑规划

 

要讨论《资本论》的逻辑规划,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如下五个环节:一是《资本论》逻辑规划的历史唯物主义前提,二是《资本论》逻辑规划的逻辑起点,三是《资本论》逻辑规划的辩证方法,四是《资本论》逻辑规划中的潜在环节,五是《资本论》逻辑规划的最终任务和理论“遗嘱”。

 

1.《资本论》逻辑规划的历史唯物主义前提:社会劳动的一定历史阶段

 

《资本论》的逻辑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前提的。在2019年6月22日于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北大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白万超指出,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理论的根本不同在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不承认历史性的生产关系就不能正确地叙述经济学的物质内容。资产阶级经济学把研究的对象设定为非历史性的,而历史唯物主义从劳动发展史中来理解经济关系的具体历史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源于社会劳动方式的一定历史性质。人类的社会劳动方式大体上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家庭结合劳动,以血缘共同体为单位;二是工厂结合劳动,家庭成员分散到不同的工厂中,而同一个工厂的劳动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三是社会结合劳动,全社会统一组织社会劳动。家庭劳动可以看作是私人为了私人自身、家庭为了家庭自身所组织的劳动,是私人所组织的私人劳动。工厂劳动可以看作是私人所组织的社会劳动,也就是私人不是为私人自身而是为社会所组织的劳动,但是这种为社会所组织的劳动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又必须以交换为媒介来完成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社会结合劳动是社会为了社会而组织的劳动,为社会所进行的劳动不是由工厂主、不是由特殊的私人来组织的,而是一开始就是由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的。在这种为社会所组织的劳动中,私人劳动一开始就直接算作社会劳动而无需以交换为媒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还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不是在家庭结合劳动也不是在未来的社会结合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定位在私人所组织的社会劳动这个阶段。从人类劳动发展史上,从人类劳动发展史的一定历史阶段而不是从自然状态的假设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进行逻辑规划的历史唯物主义前提。

 

2.《资本论》逻辑规划的逻辑起点:商品的价值形式

 

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细胞形式,也是《资本论》逻辑规划的逻辑起点。白万超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首先为价值的量所吸引,而最重要的却是价值形式。价值形式透露了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形式的理论对于理解《资本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价值形式作为逻辑起点之所以那么重要,也是因为辩证逻辑的方法论对起点本身的理解和经验主义的假说不一样,这种逻辑起点是真实的起点、包含着矛盾的起点。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归结为私人组织的社会劳动,而这个阶段的劳动的最一般特点正是产品表现为商品、商品表现为价值。私人所组织的社会劳动,是产生价值的劳动,是在价值关系中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内在矛盾的劳动。因此,马克思认为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细胞形式、是分析资本的逻辑起点。《资本论》逻辑起点是对资本关系现实起点的理论抽象。这种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首先要表现为价值。在私人组织的私人劳动(家庭劳动)中以及在社会所组织的社会劳动(未来的社会联合劳动)里,产品不表现为商品、商品不表现为价值。商品的价值形式所反映的正是私人组织社会劳动这一劳动发展阶段的基本性质。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价值量所吸引,正是因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不能理解价值形式自身的历史性,不能理解价值形式在劳动方式的一定阶段所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资本论》逻辑规划的辩证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

 

白万超认为,为了在理论上反映现实运动的完整过程,马克思对叙述方法也做出了完整的贡献。古典政治经济学把中介抽象掉,没有能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把价值和价格直接等同,这是李嘉图学派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价值表现形式会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还生产生产关系本身,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否认价值规律,这是抽象规律的具体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在全教授指出,《资本论》辩证法对资本主义做了深入分析,包括资本积累、相对过剩、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马克思对价值运动的分析,从简单价值形式的分析开始,经过总和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货币从手段变成目的、变成潜在的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把潜在的资本变成现实的资本。资本支配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资本分化为不同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货币经营资本,这些职能资本执行生产、流通以及信用调节的职能。在这些职能的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以及社会再生产中各职能资本的运行规律。总之,《资本论》正是通过这样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转化。

 

4.《资本论》逻辑规划中的潜在环节:金融资本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是有待完成的,但是,在《资本论》的逻辑线索中,潜在地包含着金融资本这一环节。马克思晚年在接受太阳报记者的采访时,曾指出资本、土地和信用是《资本论》要阐发的三个要素。《资本论》的逻辑线索为分析金融资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商品的价值形式出发,分析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分化为不同的职能资本,即担负生产的产业资本、担负流通的商业资本以及担负信用调节的银行资本。《资本论》还进一步讲到了银行资本在形式上确立了对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统治地位,这种形式上的统治地位如何发展为实质上的统治地位,正是说明金融资本的内在线索。马克思也讲了股份公司以及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决定机制,后来希法亭正是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创业利润”这一概念,作为说明金融资本的一个关键概念。《资本论》对土地所有权所做的分析,为分析地产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打下基础,这对分析金融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示了逻辑线索。

 

5.《资本论》逻辑规划的最终任务和理论“遗嘱”: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及其危机

 

马克思《资本论》本来就计划要写“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世界市场和危机”这样一些环节,而世界市场和危机必然是金融资本全球积累的表现,因而,我们可以说,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及其危机是《资本论》的逻辑规划要完成而没有完成的逻辑“遗嘱”。按照马克思对《资本论》的逻辑规划,他对资本的分析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微观经济学上升到宏观经济学,即分析资本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分析能与国家结合的那种资本形式。这种资本形式也就是后来希法亭和列宁所分析的“金融资本”。在马克思之后,希法亭和列宁发掘了《资本论》所暗含的逻辑线索,阐释了银行资本对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形式上的统治地位如何变成金融资本对产业、商业和信用业的实质上的统治地位。这是通过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以及这些垄断资本的融合而实现的,通过这样的垄断融合,银行资本就转变为金融资本,即转变为支配着产业链、商业链和信用链的势力极大的金融垄断资本。作为垄断资本的金融资本,支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核心环节,支配着价值运动和价值链当中增值最多的环节。这样势力极大的金融资本内部,还发生了经营职能和所有权的分离,金融家转变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之外支配着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寄生者。希法亭和列宁不仅分析了金融资本的产生机制,而且把金融资本作为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是在执行着《资本论》的逻辑遗嘱。

 

概言之,《资本论》逻辑规划,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社会劳动的一定历史阶段出发,把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作为逻辑起点,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在价值形式向货币、一般资本、诸职能资本的转化中预示了金融的分析线索,并留下了一个未完成的遗嘱,即分析世界市场和危机,我们可以把这一遗嘱理解为是关于分析金融资本全球化及其危机的“遗嘱”。

 

二、《资本论》逻辑视域中的金融资本积累规律

 

沿着《资本论》的逻辑,在《资本论》逻辑规划的视域下分析金融资本的积累规律,需要涉及到如下环节:一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体的金融资本;二是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三是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四是金融资本以强化非生产性积累来解决生产性积累危机的悖论逻辑;五是金融资本积累自我否定的历史必然性。

 

1.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体的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整合了各种职能资本形式,是作为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实支配者和统治者,因而也是借资本主义的全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来积累的。金融资本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而不仅仅是食利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内容;这些概念只是反映了金融资本的某一方面的属性,而不能反映作为实体、作为本体、作为主体的金融资本。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形式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那么从细胞里面最后会长出什么来?会长出金融资本。从商品的价值形式出发,必然会产生货币,货币一定会转化为资本,资本一定会掌握生产、掌握流通、掌握信用,一定会发生资本的职能分化,一定会分化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而且这些分化了的职能资本一定会再发生垄断融合,一定会产生金融资本。列宁坚持从金融资本的运动来讲帝国主义,而考茨基和罗森堡只是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当中的矛盾来讲帝国主义。考茨基和罗森堡所讲的帝国主义都是很消极的。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实际上是能动的。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工农业比例失调,工业发展太快,农业原材料缺失,工业国要统治农业国,统治原料国。罗森堡认为,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当中实现不了,他需要到另外一个经济成分当中实现。列宁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列宁坚持理论根基,坚持用金融资本来说明帝国主义,而不是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当中的矛盾来讲帝国主义。金融资本通过帝国主义去落后国家开矿山、开银行、支配当地政府的国债,或者到落后国家去修铁路、开工厂,总之,金融资本的帝国主义动因是比较复杂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原料不足或产品销路问题。考茨基和卢森堡的问题就是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尤其是不能把握住金融资本之所以作为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

 

金融资本作为职能资本的垄断融合,会通过生产革命、流通革命、信用革命来积累,这是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是金融资本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是金融资本作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人类发展创造条件的一面。金融资本的积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推动了由技能和技巧的积累所创造的社会的智力。人工智能解放了生产力,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建构了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企业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劳动向用户提供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促进了沟通交流,提升了与他人合作的可能性,赋予了受众更多对象化的机会,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在第二届北马论坛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在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老师等学者对此做了阐述。

 

3.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

 

金融资本既是天使又是魔鬼。金融资本的积累绝不是只有生产性积累一种逻辑,金融资本还建立了对社会的直接剥夺机制。金融资本利用垄断地位获得定价权,通过制造和利用商业危机、信用危机等等来积累,通过资本市场来剥夺中小投资者,这都体现了金融资本非生产性积累的一面。金融资本非生产性积累的一面,在金融地产的地租积累中表现的更明显。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社会划分为三大阶级:工人阶级、产业资本家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资本论》也是讲这三大阶级。但是,在金融资本的统治下,情况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金融资本有能力支配地产,地产成为金融资本的一个领域,地租收入成为金融资本的重要利润来源。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对市民社会征收的货币税,因而提出了土地国有化的主张。土地国有化并不是马克思最先提出的。土地国有化曾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革命纲领由李嘉图学派提出来。重农学派认为国家税收应该从地租来征收,这已经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局部没收。李嘉图非常担心英国产业资本的利润率下降问题,他认为在整个社会财富当中土地所有权拿走的地租越来越多,这是导致产业资本利润率下降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土地国有化。但是,在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当中,土地不但没有国有化,反而成为金融资本的囊中之物。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还表现在它对军事部门、战争机器等等的支配上。一方面这些产业本身就是盗窃国库的渠道,另一方面金融资本把国家、把公共权力变成服从于自身积累的工具。

 

4.金融资本以强化非生产性积累解决生产性积累危机的悖论逻辑

 

金融资本一方面通过生产革命、流通革命、信用革命来积累,另一方面靠直接定价权、地产、证券市场、支配军工部门来积累。金融资本的成就越大,他的寄生能力越强。金融资本积累逻辑之中还存在一个深刻的悖论,即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通过加强非生产性积累来解决危机,结果不但解决不了危机,还使危机越来越严重。当今金融资本发展形态更复杂了。金融资本还支配了货币发行权。每当金融危机发生或即将发生时,金融资本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挽救金融资本。而量化宽松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对工薪阶层的直接剥夺。马克思在一系列的文章当中描述了金融资本如何支配国债从而使国家变得越来衰弱的事实。为什么西方国家在社会危机时代还要削减福利?因为国家要保持对金融资本的信用,要保证自己可以还得起欠金融资本的钱。但是金融资本试图通过强化非生产性积累,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更直接的剥夺来解决金融资本的积累危机,都只是使危机更加深重的办法,都是使危机向社会危机、政治危机转化的办法,都是使解决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5.金融资本积累自我否定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说,消灭资本的是资本自身,列宁在哲学笔记当中也讲三种辩证法:一种是现象与现象的矛盾,现象与本质的矛盾,本质自身的矛盾。事物本质自身的矛盾,在金融资本上也会表现出来,金融资本会造成自身灭亡的条件。金融经济呈现出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时期,资本主义就会相对比较稳定,在经济衰退时期,内在矛盾没法解决了,只能往外输出矛盾,也有能力往外输出矛盾,这是金融资本的特点。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把矛盾转化为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政治矛盾、国际关系矛盾。概言之,从《资本论》的逻辑视域出发来看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不是一般的食利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体的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作为从各职能资本的垄断融合中产生的金融垄断资本,它把各职能资本的革命,把生产、流通、信用的革命作为自身积累的手段,这是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是金融资本作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所推动的人类进步。金融资本也通过直接的专利权垄断、流通中的定价权、资本市场中的金融操作、支配地产、操纵货币发行权、鼓吹战争等手段从事非生产性积累,金融资本的这种非生产性积累造成了中产阶级的贫困和市民社会的危机。不仅如此,金融资本的积累在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之间存在一个悖论,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造成了金融资本积累自我否定的历史必然性。以上就是我们从《资本论》逻辑视域下所看到的金融资本的积累规律。

 

三、《资本论》逻辑视域中的当代金融资本批判

 

从《资本论》的逻辑视域来展开当代金融资本的批判,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域中、从生产关系的视域中来展开当代金融资本批判,这种批判需要把握住这样几个环节:一是金融资本积累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二是金融资本积累与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三是金融资本积累所导致的中产阶级衰落,四是金融资本积累与新民粹主义的崛起,五是金融资本积累与全球化转向的关系。

 

1.金融资本积累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二战之后,在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重建了世界市场,使全球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北马论坛上,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艳辉老师认为,现代金融资本通过一种完全统一的形式,把全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资源、不同的人力,把所有这些环节都捆到一起。《资本论》里面所讲过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到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顶峰?就是把地球上所有资源和劳动力完全统一到一个运动里面并从这个运动里面不断地榨取出利润来的时候。这个过程有没有可能达到呢?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必须得有一个东西基本上消灭了空间、时间,把原料、成品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把时间和空间成本降到最低,把整个星球的资源和劳动力统一到一起,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应该叫现代金融资本。在现代金融资本中,把所有的民族国家、地区、个人组织到一个有层级的、有高低之分的产业链中去,形成一个全球滚动的链条,这个东西就是美元化了的金融资本;这个东西把原来是分散的、各不相关的要素全都统一到一起,经济联系只需要一个数字的流动就可以了。上述这种描述虽然并不是完全的现实,也不能完全变成现实,但确实是金融资本积累中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在金融资本的积累当中,确实包含着推进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内在逻辑,虽然这种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量的边缘地带和空白地带。

 

2.金融资本积累所推动的科技革命

 

金融资本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技术和电信产业、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在北马论坛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文旭介绍了丹·席勒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丹·席勒追溯了互联网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信息网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规模渗透到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营销与服务领域,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渗透与冲击。教育开始转化为数字资本主义的前哨。数字资本主义的教育,比如说网络远程教育,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开始普及。丹·席勒认为,电信网络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工商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扩大业务范围的要求,以及在他们的游说之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电信网络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互联网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丹·席勒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关注技术的兴起,实现了“范式转化”,贴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签。第四次工业革命是21世纪以AI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平台由处理数据的内部需求而产生,能够独占提取分析和使用记录下来的日益增长的数据量。手机上用的很多APP都是这种平台。许多公司也开始融入这种平台。数字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在美国领先?一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家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电子计算机,还有网络自由化政策,美国政府大力推动美国在数字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平台资本主义可以通过极大地降低成本而获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是金融资本生产性积累的集中表现。金融资本把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生产、流通、信用革命的手段,作为服务和支撑自身垄断性积累的手段,金融资本也有能力调动过剩资本来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在批判金融资本的过程中,所应当注意的。金融资本并不完全是寄生性的。金融资本的失败并不完全因为其腐朽性,而是因为金融资本太成功了,因为金融资本从生产、流通、信用体系上成功地支配了世界,才有能力建立一个寄生性更强的剥削体系,并因为这一体系而走向衰落。

 

3.金融资本积累所导致的中产阶级衰落

 

现代金融资本的全球统治能力增强,这也使金融资本的剥夺能力、寄生能力增强。陈文旭结合着丹·席勒的著作,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的霸权。在以美国为首的数字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在数字技术掌握的方面,与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后发国家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大家知道20世纪20年代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60年代西方学者又提出文化帝国主义。在信息时代的文化帝国主义,特别是西方占据了信息的处理设备,在跨国政治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必然要利用数字资本主义来进行全球规划,实现其文化霸权和政治的霸权。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标志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其中新自由主义政策有一个完全的金融化,或者说去工业化、去制造化。丹·席勒在其新作《数字化衰退:信息技术与经济危机》中指出:围绕金融危机,数字化的衰退在美国越来越凸显。丹·席勒所命名的数字化的衰退指的就是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数字通信产业的投资额不降反升,一举成为主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各方力量围绕数字技术及其增长的掌控权展开激烈的竞争,然而,数字通信产业的发展并未减缓金融危机,经济不平等、劳动剥削等现象依然在加深。数字化衰退并不是金融资本积累导致中产阶级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在金融危机时代,数字化技术的投资反而在增加,这是金融资本的正常积累逻辑。金融资本本身就有生产性积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面。中产阶级的衰落,并不是因为金融资本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而是因为金融资本另有一套寄生性积累的逻辑。

 

4.金融资本积累与新民粹主义的崛起

 

王阁认为,数字平台被极少数的资本家和科技巨头公司垄断。用户群体的差异性越大,产生的数据越多,平台价值就越大。这就导致平台具有垄断的自然倾向。张雯认为,数字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创造的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最终也会被数字公司独占、利用、买卖,还会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以广告的形式也进行销售。陈文旭引述丹·席勒的著作,讲述了美国政府与大型商业用户在全球信息政治经济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政府的新政开启了美国电信业激进自由化的进程。面对资本主义竞争,美国通过其主导的国际性组织将电信自由化推向全球,完成了一场信息权力的重构,美国主导的因特尔架构以信息自由的面貌粉墨登场,从而解构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国际通信权利进行的抵制。数字的垄断,占有信息方面的不平等,产生了所谓的数字的鸿沟。2001年经合组织的《理解数字鸿沟》的报告,指出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利用互联网获得信息通讯方面是非均衡的。从数字化经济本身来解释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分化加剧,来解释其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危机,这是不合适的。这种批判方式是一种新的技术批判,而没有把批判集中到资本主义制度上,没有集中到金融资本所建立的一整套寄生性积累、剥夺性积累的制度上去,因而,这种批判也不能揭示英美等国家出现危机的真正根源,也不能说明西方社会矛盾的深刻性,不能说明西方社会危机激荡、民众愤怒以及民粹主义崛起的更深刻的真实原因。

 

5.金融资本积累与全球化的转向

 

张艳辉老师认为,大概到2008年之前,现代金融资本对世界上各个角落的控制和渗透已经达到最深的程度了。2008年之后基本上就是下坡路了,也就是说,当它基本上达到最高的控制能力时,当代金融资本在其所从流出的国家,一定是去实体化的。就是说,要想让别人用美国的美元,就必须让别人来生产商品,用来换出零成本的美元。现代金融资本所寄宿的国家和地区,一定是去实体化的、产业空心化的,通过现代金融资本中介来组织其他地区的实物环节。但是它在这儿去实体化,在别的地区实体化。它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自身就空心化了。全球疯狂流动的权利数字网络,有那么几个节点它就控制不住了,因为它没有实体化的力量,比如说伊拉克的石油不用美元来定位了,这种时候打伊拉克还行,但中国的商品如果不用美元来计价,它有什么办法呢?只要有一个网络上的点开始破碎的话,那么整个网络就兜不住了。到了这个时候,现代金融资本就处在崩溃的过程中。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之内已经达到了顶点,至于接下来怎么样,得看看咱们东亚到底发展的怎么样了。王在全认为,美国的金融,美元霸权已经统治了世界,好像不完全是,当然美元在世界上占了非常主导的地位,但是我们人民币的地位在不断地上升。金融资本支配了产业、商业,支配国债、支配货币发行,支配了世界市场,支配了国家的对外政策,建立了世界霸权,这样金融资本也就转化为了金融帝国。金融帝国因为自身的胜利而遭遇深刻危机。金融资本一方面推动全球化,另外一方面也阻碍全球化。二战后,金融资本在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的基础上重建了世界市场,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但是,金融资本的积累也造成了中产阶级的衰落、新民粹主义的崛起以及逆全球化的发生。这一切都应该,也可以放到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放到金融资本的全球寄生体系的膨胀中来说明。

 

四、小结

 

综上所述,金融资本是《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逻辑行程中的一个潜在的环节,《资本论》从商品的价值形式出发,通过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货币形式转化为资本形式、资本分化为不同的职能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以银行资本为中介,各职能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发生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希法亭和列宁把蕴含于《资本论》中的金融资本形成线索寻找出来,并作为分析帝国主义经济基础的一个基本概念。沿着《资本论》的逻辑来分析金融资本的积累规律,可以看到金融资本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体的资本形态,金融资本的积累在其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之间存在一个悖论逻辑,即当金融资本试图以强化非生产性积累解决生产性积累危机时,会使危机越解决问题越多;金融资本的这一内在悖论逻辑是导致金融资本自我否定的内在动因。从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来分析当代金融资本,可以发现当代金融资本虽然推动了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但是金融资本的成就最终只是加强了金融资本的剥夺性、寄生性和腐朽性,造成了中产阶级的衰落和新民粹主义的崛起,造成了全球化的危机和转向。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表现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危机,都是金融资本内在矛盾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否定资本的是资本自身,我们同样可以说,否定金融资本的是金融资本自身。

 

注释

①自白万超在2019年6月22日于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北大论坛”(北马论坛)上的发言。后面对学者观点的引用,如无特殊说明,都是来自本论坛。

作者简介:宋朝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11期